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李银昌通报了全省环评审批工作有关情况,提到了“红黑榜”,这是什么榜单?实施一年多以来,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?
	随着国家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深入推进,环评编制单位资质取消后,在川注册环评编制单位从30家发展到近500家,这些环评编制单位质量参差不齐,给环评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,也给重大项目推进带来一定影响。
	如何才能管理好数量如此庞大,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环评编制单位呢?2020年,生态环境厅创新机制,建立了环评质量考评“红黑榜”制度,通过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,倒逼环评编制单位提高编制质量,引导帮助企业择优选择编制单位,同时建立健全环评市场诚信体系,促进环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	通报61家!查处力度处全国前列
	经过一年多的实践,“红黑榜”制度初见成效,环评编制质量差、业务能力不足、责任心不强的单位一次或多次上榜,“红黑榜”宣传引导、信用累计、警示惩戒等作用逐步加大。
	从质量情况来看,环评质量差的文件存在许多共性问题,比如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,导致预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出现偏差;主要污染源或污染因子遗漏,导致提出的环保措施缺失或不足等等,这样的环评文件根本无法发挥源头预防、决策参考、改善环境的作用。
	从市(州)对环评管理监管及处罚力度来看,截至目前,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抽查复核了894份环评文件,共对61家编制单位及93名编制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和失信记分,累计失信记分155次,查处力度位于全国前列。
	从环评编制单位被查处情况来看,已有重庆九天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被列入“限期整改名单”, 安徽通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被列入“重点监督检查名单”,重庆丰达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被列入“黑名单”。其中德阳显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、四川中环立新环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在全省范围内被通报并失信记分2次。
	5年内不受理!高压惩治“黑榜”企业
	环评编制工作做得好不好,“红黑榜”上一目了然。那么,如何激励“红榜”企业更上进,“黑榜”企业积极整改呢?“红黑榜”的做法可圈可点。
	实施双罚制。对环评文件存在质量问题的,无论环评编制单位或编制人员都必须承担各自的失信后果,任意一方进入失信名单,开展后续环评工作或者报送环评文件时,都会受到全国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更加严格的监管或限制。
	落实环评失信惩戒机制。目前,“红黑榜”共有三个层次名单,层层递进、惩处力度不断加大,违法成本不断提高。同时,实行“一处失信、全国公开”,“多处失信、全国受限”的跨地区惩戒。
	有效引导企业择优选取环评编制单位。“红黑榜”动态更新监管信息,建设单位可以避免选择业务能力差、出错几率高的单位。
	五个方面!推动“红黑榜”制度落地落实
	好的制度,关键在于落实。生态环境厅将如何进一步开展并加强“红黑榜”工作呢?
	在记者问答环节,厅行政审批处处长史鸿乐介绍,生态环境厅将继续运用好环评质量考评“红黑榜”制度,从五个方面推动“红黑榜”制度落地落实。
	一是日常考核中严把受理审批关,对不符合要求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或通过审批,并在退出审批程序时考虑实施通报记分。
	二是按季度开展抽查复核工作,加大对重点地区、重点行业、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的编制单位和人员的复核抽取力度,对抽查复核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,严格按照规定通报并失信记分。
	三是开展信息抽查工作,检查环评编制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规范性,对在信用平台上人员信息更新不及时、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。
	四是积极探索优秀环评文件评选工作,草拟四川省优秀环境影响报告书评选标准,通过开展相关评选工作,指导环评单位切实提高环评报告编制质量。
	五是强化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,鼓励公众通过电话、信函等方式,对环评文件编制规范性问题、编制质量问题,或者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进行举报。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环评审批过程中,要依法主动公开相关信息。
	你家排第几?3月全省地表水质量排名公布!
	又有哪些地方被点名?3月和一季度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出炉!
	聚焦“十四五”净土攻坚战,共谋行业健康发展之策